盛夏時節,走進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管委會中灘村,抽穗的稻子像海浪一樣起伏,稻田里不時有魚蟹探出頭來,一派盎然生機。
過去這里可不是這樣。河口管委會由于臨近黃河,沼澤遍地,耕地排澇困難,土地鹽堿化嚴重。立足農情,破解難題,河口開啟了一場“綠色革命”,把鹽堿地變成沃土,不僅種起了水稻,還養起了魚蟹,農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升。
技術革命,種養結合增效益
“當年包產到戶,村里人填飽了肚皮。如今深化改革,我們這里成了‘塞外江南’,真像做夢一樣?!睋峤褡肺?,河口管委會樹爾營村農民李廣應無限感慨。
改造鹽堿地,離不開科技??h里引進蒙特節能環??萍加邢薰?,進行土壤改良;與遼寧省水稻種植研究所科研團隊合作,簽訂水稻種植服務協議。
推進經營體系改革,樹爾營村成立美源農業合作社,把全村土地集中起來。經過整理,2000畝鹽堿地變成一平如鏡的稻田。李廣應加入合作社,每年除土地流轉費用外,還能有一份工資性收入。李廣應算了一筆賬:過去種玉米,一畝地純收入也就400多元。去年鹽堿地改成稻田,平均畝產有機稻600多斤,按六成的出米率算,可產大米360多斤,毛收入就是3600多元??廴コ杀?,一畝地純收入有2000多元。
專家下田指導,讓土地再增值。村里探索稻田養蟹,螃蟹種養實現了無化肥、無農藥,產品生態有機,按畝產河蟹42斤算,每畝純收入增加2400元。
合作社帶動,樹爾營村形成稻田養蟹、養魚為一體的種養區1200畝,年產有機稻米60萬斤,年產無公害蟹6萬斤,每畝產值達到5000元。村民張根新說:“以前沿黃小水泊只是用來灌溉,如今合作社全部流轉過來,水面養鴨,水下養魚。樹爾營村不僅成了魚米之鄉,也成了富裕之鄉?!?/P>
產業融合,農民致富有奔頭
傳統農業如何更有“錢”景?河口管委會不斷探索,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。
郝家窯村農民郝爭平,在呼和浩特當過瓦工、油工。有了積累、開了眼界的郝爭平回鄉,率先搞起“黃河鄉村旅游”,帶領鄉親干起了米面加工、池塘養魚。2000年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,示范效應更加凸顯。目前,郝家窯村已有33戶農民開起農家樂,吸納了全村120名村民就業。去年,全村人均收入達到了2.6萬元。
昔日種田吃不飽肚子的郝家窯,如今已將耬、犁、石碾等農機具全部搬進黃河濕地民俗館,打造“旅游+民俗”“旅游+體驗”等田園綜合體,村民日子富了起來。
章蓋營村有1.6萬畝荒地,為激活沉睡的資源,村里將集體土地折股,引進瑞沃酒莊項目。改革釋放活力,村集體每年收益11萬元,村民每年收益70萬元。
讓小生產對接大市場??h里鼓勵發展村集體經濟,通過以獎代補支持產業。皮條溝村去年成立了集種植、銷售為一體的宏豐林果專業合作社,100余名村民參股,每年按固定比例分紅,還吸納了82戶貧困戶就業?!凹尤牒献魃绾?,我有股份、有分紅,還能在家門口賺錢”。村民王秀玲說。
新產業發展迅速,河口經濟活了。去年累計接待游客47.74萬人次,旅游收入達5163.7萬元,許多土特產找到銷售門路?!耙郧?,我們銷售葡萄、黃河鯉魚等,都是攢到一塊兒運到縣里賣?,F在政府開了網絡平臺,我們只需一個手機,就能銷往各地?!闭律w營村貧困戶李二翠說。
河口管委會黨委書記劉飛說:“把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,不斷深化農村改革,帶動農村新產業、新業態發展,就能讓農民有干頭有奔頭?!?/P>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8年08月12日 10 版)